一一流学科引领,建设研究生高质量教育体系流学科引领,建设研究生高质量教育体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十年来,西安工业大学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坚守“面向企业、扎根一线,服务区域经济与国防工业”的办学定位,传承并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一流学科引领,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十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始终秉持着“做强优势显特色交叉融合促发展”的理念,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防工业前沿技术(行业发展新方向)、关键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创新学术组织模式,开展分层分类建设和评价。

    以光学工程一流学科为引领,以国家急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为突破点,以光电信息优势学科群和兵器特色学科群建设为抓手,优化“聚焦一流、发展重点、强化特色、布局交叉、加强基础”的学科布局,构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光学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

进一步完善了学科布局,实现了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的突破。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更是跻身前5‰。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显著进步。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学科荣登“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榜单。

    围绕光电信息优势学科群和兵器特色学科群,开展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对遴选出19个团队进行重点培育与支持,通过构建高效的组织运行模式,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将学术能力突出、知识结构互补、年龄层次多元的骨干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承接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光电信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十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科学谋划上规模精准施策提质量”,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实现量质双升。

紧扣学科发展主线,积极对接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科学谋划招生工作,精准施策提升规模和质量。

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主体作用,构建“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学生”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四位一体”招生宣传布局,多渠道发力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有序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并创新工作模式,通过完善招生制度体系,从考试、评价到录取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为选拔优秀研究生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招生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提升招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从2015-2024年,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显著增长。博士招生规模从13人增长至89人,提升了6.8倍;硕士规模从570人增长至1541人,提升了2.7倍。自2017年获批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后,“推免生”推荐名额从45人增长至192人,提升了4.3倍。“国防科工招生单位接收外校推免生”专项名额取得突破,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输送了优秀推免生。硕士录取优质生源比例由2015年37.7%提升至2024年的62.5%,“双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主干学科录取人数保持在85%以上。多元化录取持续优化博士生源结构,录取硕博连读生源56人,直博生5人;非定向全脱产生源比例从2015年23.1%提升到2024年94.4%;应届硕士生源,从2015年3人增加到2024年33人,提升11倍。

十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深耕教育筑厚土厚植培养结硕果”,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积极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构建了涵盖本硕分流、硕士、博士、直博、硕博连读在内的六类特色培养方案。

    持续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精心打造“五育并举”优质课程,开设行业认知前置课、德智并重专业课、体美兼修素养课、校企联合实践课以及前沿与学科交叉课,建有的300余门研究生课程实现课程思政100%全覆盖,并融入兵工特色元素。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2024年度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首届研究生示范课程大赛中,斩获二等奖2项,荣获优秀组织奖1项。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度推进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大力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有效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包含企业研发基金项目和导师科研项目在内的项目需求池,发布2000余个项目需求。设有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20余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与校内中小企业研发中心,累计联合培养学生3500余名。推行赛教研一体化模式,完善学科竞赛奖励机制,设置企业竞赛基金,学科竞赛参与度覆盖面与获奖数量显著提升,省级及以上年度获奖数从2015年的24项至2024年的161项,增长约5.7倍,累计获奖1058项,其中国家级奖521项(含一等奖14项)。学校获评全国竞赛优秀组织单位(最佳组织单位)25项、省级竞赛优秀组织单位7项,荣获“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重要贡献单位,荣登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年度贡献力、规模贡献力和质量贡献力三个指标TOP100榜单。

    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的培育、产出与推广。获批省研究生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和教学团队9个,其中2024年度获批4项,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3,创历史最佳成绩。拥有省研究生优秀教材2部、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项目1项、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9篇、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19个。获批省级、国家学会和省学会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14项。荣获省级(学会)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包括国家级1项、省级5项、省级学会5项,2023年度荣获省级特等奖1项,占全省特等奖总数的1/14,实现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单列后的突破。

十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培育导师提素养激励学生促产出”,推动研究生高水平成果迈向新高度。

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成长中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严格过程管理,加大激励,全力提升高水平成果产出和学位论文质量。

    大力推行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全力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指导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导师队伍。实施全方位的导师遴选、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强化导师团队建设。建立学术型和专业型导师分类遴选办法,依据“一院一策”原则,制定导师增聘细则,实现博士生导师从无到有的突破,数量增长至165名,全校导师总数达到973名。组织各类导师培训活动300余次,包含教育部、教育厅及本校组织的系列培训,参与培训的导师人数累计超过3000人次。实施了三轮导师考核工作,参加考核导师超过1300人次。

    严格过程管理,加强激励,推动研究生高水平成果产出和全力提升论文质量。构建了从学校、学院到导师的三级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成果,5篇博士学位论文、59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34篇,SCI一区和二区论文253篇。荣获“2020年度中国兵工学会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唯一提名奖”“2021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荣获“2022年度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省属高校。2023-2024年,连续两年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十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用心照亮成长路一体五维育新人”,让研究生教育管理站上新台阶。

学校依托五级联动机制,持续深化“一体五维”育人体系建设,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发展。

强化学校、学院、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五级联动”教育管理模式,实施“辅导员素质提升计划”“辅导员规范管理计划”“辅导员考核激励计划”扎实推进辅导员能力提升。持续推进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明确导师辅导员职责分工;以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为主体构建“导学共同体”,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建强学生骨干队伍,研究生会、社团、班干部覆盖面达到30%,并组建优秀导师队伍开展专题培训。

    推进“一体五维”育人。抓好思政育人,“聚焦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优秀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好朋辈效应,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特色教育”,结合研究生特点开展“筑梦启航”入学教育、“追梦领航”励志教育、“载梦远航”毕业教育、“三季育人”和“研途探索”学术沙龙活动,优化“三位一体”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树立资助励志典型。依托校友会和学院资源,挖掘并加强与校友及产学研合作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积极争取资助资源。做好网络教育工作,提升网络育人队伍网络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扎实推进以文化人,聚焦时事热点和学生关注点,创新研途思政、研途护航、研途榜样、研途精彩、研职有道5个系列精品栏目内容。不断强化服务育人,优化就业反馈机制,推动“就业-学科-招生”良性循环的形成;创新搭建就业服务号和就业信息网“一体两端、人岗匹配”的精准推送模式,实现就业信息高效对接。同时,积极加强政校企合作,设立“引才工作联络站”,与地方政府、企业广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开拓更多优质就业渠道。

    硕士研究生郑浩作为省属高校唯一研究生代表,荣登《人民日报》全国10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2名研究生入选陕西省“青春榜样团”,并在宣讲会上精彩演讲,学校成为省属高校中唯一连续2年获此殊荣的院校。在首届全国研究生职业规划省赛中获得两银一铜的成绩,位居省属高校第二。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省属高校中位居前列,国防军工领域和高质量领域落实率稳步提升。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西安工业大学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聚焦科技前沿阵地与关键核心领域,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学科结构优化。以一流学科为引领,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强化导师队伍素质,建设研究生高质量教育体系。展望未来,学校将以矢志不渝的决心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影响广泛的一流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国家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审核:褚智凌|西安工业大学宣)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